银行到底会不会消失?

原标题:银行到底会不会消失?

北大纵横

中国第一智库公众号

关注

2723字 | 5分钟阅读

当今世界,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在遭遇打劫。前些年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时,互联网公司大有全面接手金融业的态势,首当其冲就是银行。社会对银行忧心忡忡,唱衰银行的声音不绝于耳。

毕马威在201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宣称:到2030年银行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或将取代人类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2017年,杰姆斯•汉考克的书--《消失的银行》更是加重了这种基调。麦肯锡的2017年发布的报告中也曾指出,“互联网的进攻者们显然没有满足于单纯在存贷汇等单一市场分解并颠覆银行业务,他们期望利用平台经济的力量通过将银行与非银行业务充分结合,将金融与非金融场景无缝对接打造生态圈模式,一站式服务客户的所有需求。”“他们会从四个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彻底夺取银行的客户关系,分解并根据客户需求更好地组合和包装银行业务,使银行的资金和服务商品化,使银行成为产品服务间接提供者,降低银行的品牌认知度。”

然而,从去年开始,金融“回归本源”,强监管的到来,众多非持牌金融机构被整治,银行好像又回到了“熟悉的业务”、“舒适的区域”,大家纷纷又觉得“还是银行最靠谱”。但是,经过互联网金融这一番折腾,现在的银行还是过去的银行吗?

讨论银行会不会消失的问题,需要把问题拆开来看。

银行卡肯定要消失

你已经几年没把银行卡从钱包拿出来过了?“僵尸卡”越来越多,银行开始用年费覆盖发卡成本,导致用户逐步减少卡片数量,就此形成恶性循环。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别说银行卡,我们都不带现金出门了。未来密码支付、指纹支付、人脸识别、声音技术,都可能成为主流支付途径,每个人的身体就是银行卡,就是支付工具。

纯办业务的柜员岗位正在消失

银行内部有个指标叫离柜率或者电子替代率,即通过智能终端、自助服务等办理业务与到柜台处理的比例。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银行业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了87.58%。不用发工资、理论上可以工作24小时、只有电费和维修费成本的智能柜员机已经可以承载几乎全部非现金业务,如理财、转账汇款、补登存折、缴费等,比起排队三四十分钟去看一眼柜台的帅哥或美女,不如3分钟搞定离场去做比等待更有意义的事。

物理网点会减少,但未必会消失

物理网点持续减少。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数据统计显示,自2016年5月30日至2018年5月28日,我国银行物理网点共退出4591家。其中2016年1259家,2017年2540家,2018年792家,从2017年后半年开始银行退出网点数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这些数据的出现也是有迹可循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银行业整体利润水平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下滑,行业竞争加剧。网点是银行最为“昂贵”的渠道资源,能否实现有效回报,将决定整体绩效水平,但是作为网点主要功能的吸储,这些年来已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物理网点未必会消失。由于监管要求和一些复杂业务的操作需要,目前有些业务还是必须要到物理网点办理的,比如开户、面签等,另外特别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依赖于银行网点,在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当然,就其职能而言,银行物理网点必然会由简单的操作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纯办业务的柜员必须向能提供理财规划、顾问服务的金融顾问转变。此外,网点还可以交叉销售其他更多的金融产品,甚至转变为提供不只限于金融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点,也可以和其他社会服务网点整合,以增加线下应用场景和摊薄网点成本。物理网点的存在,也可以作为银行目前在用线下的网点布局来进行差异化调整,以空间换时间,在转型过程中尽可能抓住更多的线下银行用户,在占领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客户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金融服务习惯。

未来物理网点必须是小型化、专业化、网络化,通过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搭载新的服务场景。今年的4 月9 日,建设银行上海九江路支行经过重新改造,成为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网点。机器人大堂经理通过语音交流引导顾客办理业务,同时网点还搭载了阅读、租房、休闲、娱乐等功能,建立了新的场景,拓宽了获客渠道。

回到最初的问题,银行到底会不会消失

从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而言,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存在是不会消失的。

银行业变革领军企业--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传统的金融是用传统的手段吸收存款,互联网金融就是用互联网的手段做金融(资金的融通结算的金融业务)。虽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金融。未来的金融一定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结合,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就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手段应用到金融之中。那么金融就会比较大幅度地提高效能,才有可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为社会公众服务。

传统零售银行必将消失

所谓银行“消亡论”其实也只是指传统零售银行,这点我是赞同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靠存贷利差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不跟上时代的脚步,终将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

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再到人工智能云时代,以后的银行肯定是智能银行、安全银行、普惠银行,它是在不断进化的。未来金融的战场必然是技术的竞争。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精准营销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技术大大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通过金融创新获得更多的盈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2017年年报显示,五大银行已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扶贫、国际贸易、住房租赁平台、电商供应链、雄安新区服务场景等领域。

随着银行电子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和用户的行为习惯的迁徙,更多的客户将习惯于网上的银行服务,而银行也会随着用户习惯的迁徙而转变服务方式。未来的银行布局模式,将是“强大的IT和系统后台+少量有限的物理网点+强大的网络化用户入口”。

投资银行业务电子替代性弱

投资银行所涉及的高端的咨询、保荐等业务,不是简单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冲击的,毕竟几百年的银行业,积淀下的经验、判断和高端服务能力不是能够在一朝一夕被技术进步瓦解的。

银行存在的最大价值不再是信息,而是信用。

互联网时代不缺信息,但是缺乏信用。信用是一种能力、一种道德、一种在严格监管下的自律行为。

政府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准入和监管,要求从事金融服务必须持牌且按要求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和审慎经营。作为服务公众的企业,银行受到社会公众和媒体的严格监控,这种外在压力加上银行自身保守的文化和风险偏好,使得银行能够更好的保护客户的利益。银行的这种信用能力可以让客户产生信任,这远比专业能力更为重要。并且,银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责任,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已然成为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护卫舰和微观经济活动的润滑剂。

既然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人们需要银行服务,银行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那么存在的形式其实并没有多重要。

银行到底会不会消失?不!消失的是传统、是过去!传统银行必然是终会消亡的“恐龙”,而不断应用金融科技的创新银行必将浴火重生!

作者:李析蒙,北大纵横副总裁

原创作者

安想兵

宝山

白雪莲

鲍粮库

蔡伦

曹子祥

陈进榕

陈明海

陈欣荣

程山

陈俊秀

陈鹏

陈司星

陈宗平

崔凯

曹宇

戴桂礼

刁东平

丁利平

丁晓剑

丁应红

邓军

樊勇

范兴东

方炎飞

方锋锋

付致东

宫迅伟

郭瑞刚

郭维涛

高智德

韩嵩

何操

何晓刚

何柯

胡玉江

侯爱民

贺广振

胡展源

黄洪浪

黄程荣

黄军

贾晓东

贾春岚

江庆来

坚鹏

姜庆平

金波

雷春昭

雷莹莹

雷宽宏

李持恒

李柯

李强

李晓波

李英华

李煜浩

李品安

李析蒙

李羽灏

李哲峰

林祥镛

刘高峰

刘钊

刘靖

刘亮

刘辉

刘沛

刘杰

刘学元

刘向南

刘钢涛

刘学文

刘洁

陆研

卢俊

罗晚文

龙小红

娄开鸣

廖飞

马旭东

马顺

缪华

钮黔

欧阳逸

裴中阳

彭燕飞

潘应泉

瞿超凡

史俊

术健生

宋艳芳

孙广焱

孙康

孙连才

陶鸿刚

韦岩

汪亮

汪鹏

王春密

王健

王鲁

王敏

王璞

王启军

王强

王巍

王维平

王红菊

王新丽

王永贵

王媛媛

王忠超

王宏志

王永成

王山

王汨

温优林

吴刚

吴敏

魏双勤

向江华

熊浩

许德生

许雁容

徐升华

薛少君

谢志越

谢军

徐婷

闫凤芝

杨霏

杨建云

杨军

尹继云

尹宏亮

于涛

于洋

余慧

岳云雷

尤琳翌

叶艳

张军

张思然

张威

张云华

张志华

赵玉明

赵海涵

赵亚欣

郑培新

郑磊

周大强

周国来

周详淇

周治

周定

朱宁

注:本名单按拼音排序,为2018年已发文作者(共158位),敬请搜索往期查阅。名单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