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816课:古人是如何称呼“颧骨”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肉”部的两个汉字:“肫、[月幾]”。其中“肫”是现代汉语通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1、肫。读音有三个:(一)zhū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肫,面頯也。从肉,屯声。”形声字。本义是颧骨上的肉,即面颊。

(颧骨)这里,许慎以“頯(kuí)”解说“肫”,而“頯”在后面的“頁”部,《说文》:“頯,權也”。所谓的“權”,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颧”,《说文》无“颧”字,用權来解释颧,是因为人的面颊两个颧骨,两高相平,像權衡一样。古人称颧骨为權(权),即“权衡”之“权”。

(古代的权衡)实际上,《说文》还收有一个“䪼”字,指的也是颧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頯,权也。俗作颧、肫,《史》《汉》作凖。”这里有关“凖(准)”的说法要细分:“准”读zhun时,一般指的是鼻子;读zhuo音时,一般指颧骨。《史记》《汉书》里说汉高祖“隆准而龙颜”,应劭注“准,颊权准也”,李斐注“准,鼻也。”到底是汉高祖究竟鼻梁高还是颧骨高呢?目前没有标准答案,但一般采用李斐的说法,因为高鼻梁似乎更英伟一些。实际上,“頯”和“䪼”和“肫”是有区别的,许慎把肫归在“肉”部,强调的是颧骨这个位置的肉。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说的“面颊”。与之不同的,“頯”,强调的是颧骨的骨头和位置,“䪼”,则更强调颧骨突出的样子。三者字义是有细微差别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肫,俗谓之两颊。”《集韵·准韵》:“肫,颐也。”这两年说法统一,就是面颊。本义之外,肫还有其他用法:(1)禽类的胃。如:鸡肫;鸭肫。我们通常又称其为鸡胗;鸭胗。《玉篇·肉部》:“肫,鸟藏也。”《六书故·人五》:“鸟胃为肫。”《物类相感志·禽鱼》:“鹰无肫而有肚子,喫肉故也。飞禽喫谷者有肫。”

(鸡肫在鸡身上的位置)(2)恳切;真挚。如肫笃;肫诚。《礼记·中庸》:“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郑玄注:'肫肫,读如“诲尔忳忳。忳,恳诚貌也。”(二)chú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二:(1)古代祭祀所用牡后体的一部分。《仪礼·特牲馈食礼》:“右肩臂臑肫胳。”胡培翚正义引凌廷堪《礼经释例·释牲上篇》:“后体谓之股骨,又谓之后胫骨,股骨三,最上谓之肫,又谓之膊。”(2)通“纯”。完整的干肉。《集韵·谆韵》:“肫,腊之全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肫,假借为纯。”《仪礼·士昏礼》:“举肺脊二,祭肺二、鱼十有四,腊一肫。”郑玄注:“肫,或作纯。纯,全也。”(三)tú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用法有二:(1)同“豚”。小猪。《晋书·阮籍传》:“及将葬,食一蒸肫,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阮籍)在给母亲出殡时,蒸了一头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和母亲诀别,他只说了一句:“穷矣!”总共大哭一次,就此吐血,身体受损伤,精神委顿了好长一段时间。

(阮籍画像)(2)同“饨”。馄饨。《集韵·魂韵》:“肫,[月昆]肫,饵也。或从食。”肫的小篆写法如图:

(肫的小篆写法)2、[月幾]。读j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月幾],颊肉也。从肉,幾声。”形声字。本义是面颊肉。

([月幾])《素问·风论》:“诊在[月幾]上。”高士宗直解:“[月幾]上,颧也。”本义之外,[月幾]还用同“肌”。《本草纲目·金石·金浆》:“故《太清法》云:鑫禀中宫阴己之气,性本刚,服之伤损[月幾]肉。”[月幾]的小篆写法如图:

([月幾]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