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罕见的10件真迹,如今藏于台北故宫,是书法界的无价之宝!

“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意思是说米芾平时创作,要写好多遍,他有一种强迫症,写的不好的作品从而示人。所以传世的米芾真迹,皆是精品。

有人说米芾写字是“刷字”,是“八面出锋”,其实这便是晋人笔法的特点。米芾有着深厚的唐人楷书基础,但在他的行草书系统当中,并没有将唐人楷书的习气带到当中,而主要以使转用笔为主,“刷字”便是米芾使转用笔的一个体现,而“八面出锋”则是继承王羲之多变风格,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都在努力调整笔锋,从而形成一种多面用锋的特点,从而增加了整件作品的丰富性。

这一点在米芾的手札当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一个书法家的手札作品是他功力最为直接也最为自然的体现,米芾存世的手札墨迹,其中有10件罕见的手札作品,曾经被台北故宫所收藏,这也是许多书法人前往台北故宫博物馆所必看的作品之一,这10件作品珍贵之极,可谓是书法界的无价之宝。

这10件作品分别是《三吴帖》、《伯允帖》、《彦和帖》、《乡石帖》、《竹前槐后帖》、《何时帖》、《论草书帖》、《值雨帖》、《清和帖》、《临沂使君帖》。

这些手札分别是米芾一生当中每一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大多数为行书作品,个别为草书,笔法精湛,写得精雅至极。

对于当代普通人来讲,学习米芾的书法最容易有成就,且不易走弯路,将米芾的经典学上个三五年,你对于书法的认知将不同凡响,在此基础上上追晋人,以晋人之法、之韵、之势来滋养书风,便能造就出自己的风貌。

许多人学书只认“取法乎上”,假如王羲之的书法史10分的话,很多人一分也达不到,没有对书法有足够的认知,盲目追求“取法乎上”等于缘木求鱼。学习米芾,了解了构成之法,再去上追晋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取法乎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