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企业文化,在大多数时候都不被认同,必要的时候被当作一块“遮羞布”。
内部人员诟病企业文化“太虚”,甚至讥讽为“给员工洗脑”;外部的观点则认为,企业文化不过是企业的包装说辞,甚至理解为企业自吹自擂的广告语。
个人观点简要陈述如下:
企业文化,简单说,就是一个公司根本的做事规则,大多数时候以员工的行为、企业的业务具体呈现出来,而非那些所谓的品牌说辞或理念体系。
企业文化有很明确的好坏之分,这是基于法律、道德、社会责任等层面来说;同时,企业文化又有很强的独特性,这是基于企业人的角度,从创始人到管理层到最基层,是否真正意义上“遵守”企业文化。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魂”,你可以说看不见摸不着,到没有了“魂”,企业也就成了“行尸走肉”,没有“生存的意义”。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企业文化也是如此,这也是企业文化工作不好做的原因。纵观各类企业,从创始人开始往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实在太多。由此,也就形成了大多数企业“企业文化两层皮”的现象。这个现象,大部分时候,企业内都是有认知的。至于为什么不改,这里就先不说。
当然,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有一些工具的支撑,这就像人的教育过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美国企业文化学者沙因提出,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物化层面,理念层面和深层次假设方面;或者更为大家所熟知的三个层次——MI(理念)、BI(制度&行为)、VI(形象)。以培训、榜样、制度、业务、活动、视觉识别等等方式从上至下传递,也从下至上反馈,有梳理、建设的过程,也有变革、重塑的过程。
很多企业认为使命愿景就是口号,费尽心思想出几句好像很高逼格的话,然后吹嘘一通,接着就放在一边,可看可不看。结果就是没忽悠到别人,只忽悠了自己。
具体的方式,后面再说。
同样,和教学一样,不论你如何强调有教无类,强调教育公平,如何用教育科技装备支撑,每个人学出来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亦如是。我们强调“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但要做到真正的“上下一心”,所有人都是“同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一个企业,如果你的企业文化能被一半人所认同奉行,那就“偷着乐”吧,大部分企业应该是低于这个比例的,这也很正常。
“上善若水”,用以形容企业文化也比较恰当。企业发展好的时候,企业文化有太多的替代手段;只有当你的企业陷入危局时,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更有效的体现。如果研究企业发展史,这类例子比比皆是;近年来最突出的,莫过于华为了。
“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我们经常会听到“最高层次的管理就是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制度流程解决不了的,企业文化来解决”,“公司出了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工作的问题”等等,但到具体落地的时候,又会出现开头所说的,企业文化无用论。
要把企业文化做好,首先就要破除企业文化的神秘感。其次,要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
其实,企业文化首先要做的是区分“志同者”,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什么做企业文化,这就像对外做品牌一样,让你的客户、相关者能更清晰、客观的认知企业,对内这个作用更重要。让员工充分理解,这个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公司,将要去做成什么样的公司,又怎么样去实现。这些就是企业文化该做的。从职场人的角度,也通过企业文化做出自己的选择。
找到愿意和企业一起走下去的人,有可能是出于物质的,也有可能是出于精神的,可能是纯粹因为某个领导,可能是因为企业的使命信仰,某个层面来说,企业文化就是得让彼此都能区分出来。
小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