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光照、温度和水分对多肉颜色的影响以及如何把多肉养成高颜值的“果冻色”。
多肉喜欢在不同的时节,改变“肤色”和“姿态”,尤其是景天科多肉变化最为突出。
到了生长季,肉叶变得圆滚起来,颜色也慢慢开始变得鲜艳起来,原本灰绿色的叶片渐渐呈现出红的、紫的、蓝的、粉的,甚至形容不出的“果冻色”,让人垂涎欲滴,真想咬上一口。
所以一定很多人想知道这其中的原理,也让自家的肉肉变得“呆萌”起来~~
肉肉“变装”的主要外在原因有两个: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
丰富多彩的多肉一角
大家会发现多肉变色一般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恰恰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阳光充足时,光合效率较快,细胞内储存养分的速度加快,同时多肉接受到的紫外线含量增多,紫外线是促使植物矮壮的主要原因,高原上云层较薄,紫外线容易穿透,阳光中紫外线更强,植物多为草本或低矮的灌木,而高大乔木稀少,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春秋季的温度适宜多肉生长,汲取水分和养分速度较快,代谢变快,形态上就往“肥肥胖胖”的趋势生长了。
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脸上常常会出现“高原红”的红晕,和人一样,多肉植物变色也是为了抵御外界环境的一种表现。
这就可以推断,紫外线其实也是造成多肉变色的原因之一。
肉肉变色的内在原理是:春秋季时,气候的改变使得多肉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产生变化,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可溶性糖分增加,原本绿色的叶绿素转化为花青素,而同时水分较少时,会促进花青素积累。
由于多肉植物品种的不同,细胞液为酸性时,会呈现出偏红色或紫色;细胞液为碱性时,会出呈现出偏蓝色。而颜色的深浅与花青素含量的积累呈正相关,因此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但在夏季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长期生长在缺氧的环境中时,会使叶绿素被破坏,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出现非正常“斑锦”。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闷热潮湿的温室大棚中。